改革開放初期,我鋼年產量僅3千萬噸,家實行節約用鋼政策。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,我鋼產量有了較大發展,建設部提出合理采用鋼結構的方針;隨著鋼產量進步提高,又提出建筑積采用鋼結構的方針。1999年72號文件次提出發展鋼結構住宅,加大其市場占有量;2008年我鋼產量突破5億噸以來,我已連續多年位居世界鋼產量位。2009年,我振興十大產業,鋼產業居位。早在1996年我就預言21世紀是鋼結構的世紀。在倡導科學發展、低碳環保的今天,鋼結構行業又站在了個新起點上,中建筑業將迎來鋼結構的世紀。
鋼結構工程技術成為有力支撐。除了橋梁、鐵路等大批世界矚目的鋼結構工程外,在中大地誕生的,先是以鳥巢為代表的大中城市體育項目;以家大劇院為代表的已建、在建的大型劇院工程和文化設施;以北京機場三航站樓和廣州白云機場為代表的機場航站樓工程;還有以武漢世紀家園為代表的鋼結構住宅建筑群。它們有自己的創新點,自己的工法和利權,展現了我們鋼結構技術的新成就。
鋼結構產業鏈已成規模。從鋼結構研發、制造到施工,我已形成相關產業鏈。現在有資質的鋼結構施工企業大大小小有3000多家,些城市已形成鋼結構產業城,別是浙江蕭山。那里有杭蕭、大地、東南網架等的大型企業,還有約50家中小企業。我們的副會長說:中“古有秦磚漢瓦,今有杭蕭鋼構”,蕭山鋼構早已遍布。
鋼結構市場實現新拓展。我鋼結構的市場,從內來講,從大中城市擴展到中小城市,現在又拓展到比較發達的農村。從外來講,從東南亞地區擴展到歐州地區,現在又擴大到南北美。馬鋼生產的H型鋼、T型鋼暢銷韓、印度、印尼等家,還有出口深加工的CCA板材,出口東南亞、歐美等。我鋼結構企業很多項目是面向外的,如杭蕭鋼構、中建鋼構、滬寧鋼機等企業早已走出門,在外承攬工程。
更大的機遇在未來
推進鋼結構行業新型工業化,實現跨越式發展,中鋼結構企業面臨的機遇。
先是環境機遇。在資源環境壓力越來越大的今天,綠色建筑是必然的選擇。建筑是巨大的能耗行業,大概占社會總能耗的30%到40%左右,其中,建筑產品在施工過程中的能耗占30%,在使用過程中的能耗占70%。鋼結構建筑技術的開發,可帶動節材、節能、環保以及利用廢舊品的新型墻體建材的開發和利用。巨大的能耗行業就有著巨大的節能潛力,就有著巨大的經濟益和社會益。
當前的政策機遇,就是可持續發展的機遇。十二五規劃把資源環境指標列為約束性指標,強調能源的節約,資源的可控和節約,以及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等。對于高耗能、高排放的企業來說,可能就是危機;對于有準備、有力量、走綠色發展道路的企業來說,就是獲得新發展,成為新贏家的寶貴機會。
進步擴大對外開放是我們的策,擴大開放帶來更多的機遇。實施走出去的戰略,我的鋼結構以及相關產業已取得不少成就,還應該看到,進步擴大開放是我們的新機遇。
鋼結構住宅市場有著更大的機遇。汶川地震中門式剛架輕型鋼房屋沒有幢倒塌的(僅少數房屋有支撐損壞),與周邊房屋的倒塌和破損形成鮮明對照,成為災區人民的避難所。日本地震再次證明了它不可比擬的優越性。鋼結構住宅具有工業化程度高,有利于保證質量、降低成本、可再生利用等優點,作為綠色建筑,其更大的機遇在未來。
如何抓住機遇,迎接挑戰,是中鋼結構企業共同直面的課題。
確立共同發展目標
鋼結構行業已經走過30多年風雨歷程,如何確立我們更高的發展目標?個企業的力量是有限的。希望家、企業很好地研究,從而形成我們行業總的發展目標,讓大家為這個目標去努力,形成強大的合力。
我認為應該從四個方面去做:
、鋼結構要進行系列化的研發,包括輕鋼系列,空間結構系列、鋼結構住宅系列、鋼結構配套產業系列,要搞系列化研究、系列化研發,不搞單。
二、要搞集約化生產,就是要提高工業化水平,別是新型工業化水平,表現在我們的裝備水平要提高。鋼結構企業是建筑的制造廠,也是施工和生產廠家,沒有精密的設備、儀器、儀表,沒有精密的制造設備是不行的,要高度重視裝備現代化。
三、精細化管理。作為精細化,是信息化,用數控來控制;二是程序化,沿著程序化、標準化、工廠化、業化方向進行管理,要注重生產、加工、營銷的每個細節。